- 文章
- 532
- 威望
- -10 威望
- 金幣
- -5 金幣
- 性別
- 男
- 來自
- 新北市
|
「我曾經以為,可以跟他這樣一直走到永遠。甚至是在他跟我說要去英國讀研究所那天,
我也沒有懷疑、動搖過這樣的想法。可是後來我發現,英國對我們來說真的是太遠、太遠了。而且最後,似乎只有我一個人還在苦苦維繫……」
大約在三年前,我與台政大幾位研究心理學的正妹籌組了一個親密關係研究團隊,第一個實驗就是調查遠距離戀愛的情侶。
或許你會想問,為什麼會對這樣的議題有興趣呢?答案是:當時我們有一半的成員都處於遠距戀愛中,
他們的伴侶都在地球另一端。所以我們想知道,究竟是什麼能讓遠距離戀愛中止或延續。
可惜的是,後來這個計畫演變成兩個悲劇。第一個悲劇是,有部分成員甚至等不到最後的結果出爐,自己的戀情就中止了。
雖然這跟「距離」本身沒有很大關係,我們甚至可以將它視為一種自然的消逝(decay)--
畢竟平均來說,情人在六個月內分手的機率是 42%,過去研究也無法提供「穩定的」證據說明遠距離戀愛比較容易分手(Stafford & Merolla, 2007; VanHorn et al., 1997)。
可是無論如何,悲劇還是發生了,我們幾個人只好捧著破碎的心繼續收集資料。
第二個悲劇是,在台灣距離似乎不是問題。雖然在美國,75 %的大學生曾有遠距戀愛的經驗,
甚至如果以一個特定的時間點隨便找一間學校做調查,大約有 35 %的情侶是遠距離的戀愛關係( Stafford, 2005 );
可是「台灣」這麼小,島內的情侶們根本不算是「真正的遠距離」。我們利用 Google maps 計算距離,
分析了距離與六個月分手機率間的關係,結果發現不論兩人相隔多遠,只要在台灣境內,分手機率與滿意度都沒有太大的差別。
只有台北高雄或高雄花蓮這種大於 300 公里的遠距離,滿意度才「稍稍」下降一些。但即使是這樣的差異,
在控制了其它因素之後也消失殆盡了。換句話說,距離不是最大的問題--還有一些比距離更重要的東西在主導著我們的戀情
魂牽夢縈卻成空
那麼,這些東西是什麼呢?根據這十多年來遠距離戀愛的研究,
第一個關鍵就是理想化( Idealization, e.g.,Le et al., 2008; Lee & Pistole, 2012; Merolla, 2010; Stafford, 2010; Stafford & Merolla, 2007; Stafford & Reske, 1990 )。
遠距離戀愛中的兩個人,會傾向將對方「理想化」,並且肖想越多,越滿意彼此的關係[1]。
只是好景不常,這樣的美夢正如我們預期的,會在見面重逢時幻滅( Pistole, 2010; Stafford & Merolla, 2007; Stafford, Merolla, & Castle, 2006 )。
為什麼會產生這種理想化呢?根據Stafford的說法,那是因為他們無法「及時修正」彼此的印象所致。
在機場揮手道別之後,腦海中關於對方的印象,就凝結在臨別擁抱的那一瞬間。
這一種情緒上的深刻、這一剎那間的永恆,變成往後幾週、甚至幾個月思念的養料( Le, Korn, Crockett, & Loving, 2011; Le, et al., 2008 )。
「到了那邊,記得打一通電話給我。」他佯裝韓劇主角的語氣,試圖用搞笑來化解尷尬。我一邊笑他傻瓜,一邊用手撫摸他的臉頰。
「才不要咧,電話費那麼貴。我到住的地方,一切安頓好再跟你 Skype 就好了。」
我說,其實心裡充滿不安,因為我甚至連自己住的地方確實長什麼樣子都還不確定,只在網路上看過幾張相片、在 google earth 上面偷窺過街景而已。
「那個……以後,如果我想妳怎麼辦?」他突然黯然地問。
「傻瓜,我們還是可以用網路阿!而且我又不是不回來。之前你到台中工作我們不是也久久才見一次面嗎?別擔心……」
我話還沒說完,他就立刻靠上來給我一個緊緊的擁抱。雖然這是電影裡面老哏的畫面,
但是那時他抱到我肩膀、胸口都痛的感覺,到現在都還非常深刻地滲入骨頭裡面。
如果你們臨別時依依不捨,甜蜜溫暖,那麼這次的暫時分離將成為一種催化劑,
催化你們之間的感情:愛意越濃的伴侶,分離以後會更加想像無限、思念蔓延、夢縈魂牽( Le, et al., 2011; Le, et al., 2008 )。
跟一般近距離戀愛不同的是,你很少有機會看到它挖鼻孔、放臭屁、做出一些損壞形象的行為,
所以他一直都是你心中的白馬王子或白雪公主--很多人以為這就是所謂的理想化,其實不然。
真正的問題點在於,兩個人因為遠距離而學會說謊:開始報喜不報憂( greater selective positive self-presentation )、
逃避某些敏感的話題( topic avoidance )、匆匆略過和其他異性相處的描述、佯裝對於對方談論的東西很感興趣、
假裝很開心、過得很好等等( Stafford, 2010 )。雖然這一切的一切,只是為了讓對方不要擔心兩人的關係,
殊不知這樣的相處模式本身卻危險重重--當你不再能正確察覺對方的喜怒哀樂,當你們之間大多數的時候都只是在演戲,聊的話題也總是正面欣喜,真正的危機就會出現。
「原先約好一個時間,每天上線聊聊彼此之間的生活,後來發現這樣的約定竟然淪落成為一種形式。
我說話的時候,他一邊打他的電動;他分享在學校發生的事時,我一邊逛我的網拍;我們在不同的空間說著彼此的生活,
卻不再真正能聽見對方在說什麼。他出國前,我們本來還說好我畢業、他工作穩定之後,在永和租一間房子一起住;
可是現在別說同居了,連我們還能再在一起多久,都是問題……」
Stafford ( 2010 )的研究也發現,距離改變最多的不是關係本身,而是「你在對方面前表現出來的樣子」。
你們開始不再討論以後的事、不再規劃同居結婚( less discussion of important premarital topics )、不再想著明天會怎樣,只聊著現在、只選擇說開心的屁話。
當然,你偶爾也會發生一些難過的事情,但是你會覺得跟他說又不一定能獲得實際的幫助。
一開始,他還會安撫妳,卻無法給妳紮實的擁抱;後來,甚至連安撫都變得不太真誠,
用「見面再說」、「忍耐一下就好了」或「看開一點,往正面的地方想吧。」來敷衍,就一邊去做自己的事情了。
於是,你們的關係從「甜蜜的責任」逐漸變成「道德的負擔」( Lydon, Pierce, & Oregan, 1997 )
「廢話,我也知道要看開一點啊!如果我可以開心,就不需要打電話給他了!電話費這麼貴,
但我只想聽他說幾句切實鼓勵的話、而不是經由斷斷續續的不穩網路……我知道他幫不上忙,我們都很無力,真的好累、不知道該怎麼走......」
這樣的日子有一搭沒一搭的持續下去,沒有人願意坦然面對真正的問題。「你覺得我們還要這樣繼續下去嗎?」、
「我們是不是討論一下我們的關係……」像這樣的疑問,常常縈繞在腦海裡,卻遲遲不敢說出來。
有一天,當你們再次見面或是劇烈爭吵的時候,你會發現,他根本不是你所認識的那個人。
這並不是因為過去一段時間你都沒有真正認識他,而是你記憶中的他,有一部分是自於自己的期待與想像。真正的距離,是從這裡開始產生的。
不安的靈魂
「妳在幹嘛?」電腦右下角跳出 G-talk 的聊天視窗。
「我在趕下班前要交的企畫阿。已經是第三版了,再蜘蛛我就要回家吃泡麵了。」我迅速地回完這一串話,
「蜘蛛」是我跟他之間的小默契,是「失敗的」 (spider)意思。但他這次遲疑了一下才回覆我。
「蛤?喔,好。那不吵妳了喔……」匆匆關掉視窗,我又開始沉入飛快打字、看報表的世界。一直到九點多搭車回家時,
才有機會逛逛臉書、喘口氣。突然看見有人分享一則留言:「每一句『你在幹嘛?』的背後,其實都隱藏著一個想你的人……」。
遠距離戀愛第二個重要的關鍵是「依戀」( Attachment,e.g.,Pistole, 2006, 2010 )。
雖然說成人依戀 ( Adult attachment ) 幾乎是所有親密關係研究的霸主,但在遠距離戀愛中,
這似乎是最核心的問題(Pistole, 1994, 2006; Pistole & Arricale, 2003 )。依戀系統( Attachment System )預期,
當你想見一個人、想聽她的聲音、想感受他的體溫,卻發現時空乖離而無法滿足或達成的時候,難過、沮喪、自我懷疑也會相應而生--尤其是針對缺乏安全感的人來說。
與 Stafford 多次合作並長年進行遠距離戀愛研究的 Pistole 指出,這些人在遠距離戀愛裡面會面臨更多的掙扎和困難。
他們會在渴求親密與避免情感聯繫中矛盾糾結、在表達痛苦不安與裝做若無其事之間來回擺盪;
想要說一些自己的事情、想要表達一些自己的感受,卻又害怕被拒絕、被忽視、被冷落,於是,
許多相處時重要的問題就被跳過、被埋沒、被掩藏。換句話說,前面談到的「報喜不報憂」現象,在不安全依戀的遠距伴侶上更為顯而易見( Lee & Pistole, 2012 )。
漸行漸遠的理由
可是讓人納悶的是,對方是我生命中這麼重要的人,為什麼我反而不敢跟對方分享重要的事情和感受呢?
在回答這問題前,讓我們來想想,當初自己是如何愛上對方、讓對方進入自己的生活與心靈的呢?
試想,「我父母在我很小的時候就離婚了」與「我父母在我很小的時候就離婚了,我很難過」,
這兩句話到底有什麼不一樣?前者只是描述事實( description of fact ),後者還加入情感表達的成分( emotional expression )。
一般來說,心理學的研究一致地顯示,說越多的私事越能強化兩人的關係--但私事不是隨口說說就好,
還要能觸動彼此內心最深層的部分( Shelton, Trail, West, & Bergsieker, 2010; Sprecher & Hendrick, 2004 )。
問題是,什麼是「最深層的部分」?說穿了其實就是「情感表達」。你幾乎跟每個人都可以說說你的工作、你去過的地方與專長;
甚至,和某些朋友你也可以坦承在你七歲時,小狗或奶奶離開你、考試不及格被打屁屁等等糗事、傷心事--但是只有相當少數的人,
我們願意跟他們分享被上司責罵時的痛苦感受、出國遊玩時看到美麗景色的欣悅、摯愛死亡的椎心刺骨,以及失敗時的失落困頓。
「事實」加上「情緒」,就會形成一組「自我揭露」( self disclosure );而一點一滴地增加自我揭露,
也會讓兩人的感情逐漸增溫( Shelton, et al., 2010; Sprecher & Hendrick, 2004 )。
如果你們每次見面都聊空難、風災、王建民或淡定紅茶,那兩個人的關係大概不會有太大的進展。不可諱言的是,
八卦( gossip )是維繫關係的重要方式( Wert & Salovey, 2004 )。
大量的八卦研究我們藉由談論著無關盡僅要的第三人( absent third person )
與喇低賽來獲得正向情緒( Feinberg, Willer, Stellar, & Keltner, 2012; Foster, 2004 )
與維繫關係( Baumeister, Zhang, & Vohs, 2004 ),但我們無法只透過八卦跟別人建立深厚的感情。
更糟糕的是,如果你在遠距離戀愛裡面已經缺乏安全感,聊天內容更會被林書豪、李宗瑞給佔滿--
原先你不敢跟對方深聊彼此的感受,因為「害怕」損傷關係,沒想到這樣做反而讓兩個人越來越遠。
用八卦扒光感情
「嘿、你覺得喬喬那把烏克麗麗可不可愛?」、「我們甲班那個小茹超瞎的,她連學費都忘了要繳」、
「你知道那個大頭嗎?就是我跟你說的那個帥哥阿,他竟然發芬妮好人卡耶!虧他還是學佛的,一點都不懂得要慈悲為懷……」
我們可以談談穿著和打扮( physical )、同學朋友的工作成就( achievement )、或是同學情侶間發生的瑣事口角( social )等等,這些都是八卦的好素材。
或許跟你想像的一樣,Lee & Pistole ( 2012 )的研究發現八卦話題中的第一名就是「別人的感情」--這裡的「別人」,
指的是共同認識的朋友或是大家都知道的名人。為什麼這些話題我們有興趣??Lee & Pistole歸納出兩個原因:
(1) 談論他們的感情可以影射我們的關係,間接暗示我所關心的事情--「你看他連女朋友墮胎都不陪她去耶,你說過不過分!」
(2) 說著別人的故事,可以降低情緒的涉入。「你知道那個阿妹仔嗎?就是我在星巴克認識那個阿,她被劈腿耶,
而且那男的竟然還同時有四個。看她每天上班都躲在廁所偷哭,依我看那種人根本不值得為他多掉一滴眼淚。」
或許你也擔心被劈腿或被拋棄,甚至過去的經歷裡面,被拋棄是一種你無法承受的痛,
但是談著別人或朋友,可以理性化、讓自己不過分激動、甚至壓抑自己的情感。
此外,「利社會八卦」可以使人減緩壓力,伸張正義。為什麼我們要八卦李宗瑞?所有醜聞的八卦都有同樣的背後動力:
透過揪出壞人、看清壞人的惡行、替無辜者說話等等過程,我們感覺到自己是站在正義的一邊。
但在遠距離戀愛中,雙方聊一些言不及義的垃圾話卻跟上面的三個理由沒有太大的關係。
朋友聊八卦能怡情養性( ? ),但遠距情侶之間如果只聊八卦,其實有些時候是為了逃避重要的話題。Lee & Pistole 發現,
不論你談的是什麼樣的八卦,對關係的經營都沒有幫助、尤其是遠距情侶如果八卦別人的感情、外貌、工作成績,反而會降低彼此的幸福[2]。
安全的聯繫,不安的距離
「那妳傳 line 給他,都聊一些什麼?」我問她,石牌水龜伯裡的客人越聚越多。
「沒有阿,就講一些電視上看到的趣事、同事朋友的糗事。」她說,眼神裡透露出不好意思的樣子。
「那他會回妳嗎?」我問,一邊夾起沾滿花生粉的麻糬送進嘴裡。
「會阿。雖然也不是回什麼了不起的話啦。可是每次只要他一回我,我就覺得我們其實某個地方還是聯繫在一起似的。
我也知道我這樣很病態,可是我就是無法跟他說我在乎的事情。我擔心又跟他吵起來,上次見面好不容易才很開心的……我不想把兩人的關係再度搞砸……」
她用筷子把玩著碗裡的豆花,在碗裡散成碎片。
如果你跟他的關係穩定安心,你根本不需要用八卦來填補聊天時的空缺。你有太多的感受、太多的理想和未來迫不及待地想與對方分享。
就算你意識到談論感受可能會損傷感情,你還是會選擇相信對方、相信你們的關係、並且說出你擔心的事情。
因為你知道,唯有信任才能帶來幸福--雖然妳同時也清楚,這樣的信任如果不幸被踐踏,也會帶來極致的痛苦。
相反地,八卦是一種「遠離個人資訊」( personal information )的方式,我們可以藉由這種方法,
感覺到自己和對方的生活還是很靠近,又不用揭露自己的感情或情緒。這種暫時的「一舉兩得」卻會成為越來越不了解彼此的種子。
越是對關係感到不安的人越不敢聊及重要的問題,但是越是不去談,這段關係也只能停滯,
甚至往後倒退讓彼此疏遠( Baxter & Wilmot, 1985; Knobloch & Carpenter-Theune, 2004 )。
對伴侶隱藏悲傷,只會把你的悲傷擴大、也把關係帶往更黑暗的地方( Uysal, Lin, Knee, & Bush, 2012 )。
從經濟學的觀點來看,世界如果上存在「沒有風險的人際關係」,那麼你從中的獲益也不會太多。
踏出一步常常需要許多勇氣,但不踏出去只是歹戲拖棚,徒增更多損耗。躊躇多日以後,這些不安的遠距離戀人終究會發現,兩人之間隔著的不是距離,而是無以名狀的焦慮。
轉載自http://www.womany.net/read/article/1763
|
|